
蜜袋鼯(mì dài wú) - 簡稱為小蜜或蜜蜜,是近年來風靡許多寵物達人的另類寵物。
許多人都誤以為小蜜和其他的小動物,如倉鼠,天竺鼠等等一樣非常容易照顧。
但絕對不是!!
蜜袋鼯對自己的生活飲食有非常另一般的要求,消費也相對的高。
天性黏人的蜜蜜需要主人投入非常多的注意力及時間。
因此如果你有興趣飼養蜜蜜抑或想要將自家的蜜蜜健康的撫養長大,請事先做好功課,瞭解相關資訊,並衡量自己飼養的經濟能力。
蜜袋鼯在本地時常被稱為「飛鼠」,其實小蜜和「飛鼠」(Flying Squirrel) 並不一樣。
蜜袋鼯不是鼠類唷!
蜜袋鼯:
蜜袋鼯是一種有袋動物(有袋的溫血動物像袋鼠和沙袋鼠),產於澳洲紐幾內亞和南澳洲。
生活習性:
蜜袋鼯大多數時間在樹上活動。蜜袋鼯是夜行性動物,活躍的時間在晚上;日間則在睡覺。
形態特徵:
蜜袋鼯擁有一個內置「降落傘」,可令其在空中滑翔最多165英尺(約合50米)的距離,這使它們看上去就像飛翔一樣。
當然,它不是真的降落傘,而是一層由雙臂延伸至雙腿的皮薄膜。
蜜袋鼯飛行時會先用眼睛望遠方看,並且聞其味道,擺出預備動作後飛行;而不飛行時皮薄膜會收縮,收縮後的皮薄膜會垂在身體旁邊。
蜜袋鼯手腳指頭細長、指甲尖銳,利於攀爬。
作為樹棲動物,蜜袋鼯會狠勁蹬其強有力的後腿,從一個高樹枝滑翔至另一個高樹枝。長長的尾巴有助於蜜袋鼯在四肢著陸前,掌握身體的方向和穩定性。
蜜袋鼯是體 型很小的有袋動物,從頭到腳長度只有8英吋(約合20釐米),如果算上長長的尾巴,體長也才達到16英吋(約合40釐米)。成年重約4到5.7盎司(約合 120至160克)。
籠子方面:
住的方面,飼養的籠子以直立型的為主,越高越好,最少有3尺高或以上(90-110cm+)他們才有攀爬,跳躍,滑翔的空間。
籠子底盤可放置寵物尿片,布,或什麼都不放。
千萬不要放木屑,貓砂,報紙。這些有粉塵和味道會傷害蜜蜜的鼻子和眼睛。
另外,由於蜜袋鼯的體型很小,籠子的間隙需要注意寬度,籠門也要扣鎖起來。
蜜蜜可是會開門逃家的唷!
食性及養份:
蜜袋鼯的主要攝取的養分是蛋白質,和鈣磷比例正確的蔬果。
如果賣家跟你說,只是喂蘋果,乾麵包蟲,倉鼠乾糧,貓糧狗糧,都是不正確的!
詳細的飲食,可以看看後面的「蜜袋鼯飲食」文章。
繁殖特性:
母蜜可以由肚子上的孕育袋辨認,成熟期約5-7個月大。
母蜜1歲後才適合懷孕,並且建議1年只生1胎,確保母蜜有做好月子,補好身體。
發情期偶爾孕育袋會濕濕的,頻密吠叫。
公蜜個體較母蜜大些。公蜜由肚臍附近突出的睪丸辨認。
成熟的公蜜頭上和胸口會掉毛變禿,掉毛處會發出味道。
發情期掉毛處味道最重,出油,並且可能伴有食量變多或食量變少,用頭和胸口摩擦東西和同伴,騎在同伴背後,心情不好亂咬或出奇地乖。
如果沒有打算讓公蜜留下後代, 可以考慮結扎,有效幫助減低掉毛變禿以及味道。
結扎意味著去除公蜜的蛋蛋,可以選擇去掉整顆蛋蛋或者去蛋留皮。去蛋留皮的傷口會比較小, 手術比較安全。結扎后,公蜜的雞雞還是會在的喔!所以還是會有性行爲的出現,只是因爲沒有睾丸,所以不會有寶寶。
母蜜懷孕時間約3個禮拜,每次可產下1~3只蜜寶寶。
蜜寶寶剛被產下時非常嬌小,眼閉,全身無毛,只有2公克左右的重量。
蜜寶寶被產下後,會自動爬行到母蜜的孕育袋內喝奶長大。
在母蜜懷孕期間會比較難發現,直到蜜寶寶進到母蜜的袋子逐漸成長時才會比較明顯。
在孕育袋期間,偶爾寶寶會掉出來,主人要仔細觀察母蜜是否棄養,才決定要不要手喂。
如果沒把握,千萬不要主動碰蜜寶寶。
母蜜若發現蜜寶寶有不熟悉的味道,是會棄養甚至吃掉寶寶的。
大概70天之後,蜜寶寶才會開始離開母親的育兒袋。
110天左右,它們便可以完全斷奶自行進食。
常見疾病:
其實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相同,蜜袋鼯也可能感染細菌,霉菌,病毒或寄生蟲性疾病。
以下僅就較特別的病症介紹。
小蜜很厲害隱藏自己的疾病,所以一開始養的時候,飲食方面就要多加註意了,往往當你知道小蜜生病了,一般都是非常嚴重了。
白內障:
有些蜜寶寶,出生就為先天性白內障(瞳孔看起來是白色,或混渾),造成白內障的原因可能為遺傳性疾病。
不過獸醫發現,懷孕期過度肥胖的雌鼯,或者該期營養不良,如飲食缺乏維他命A,血糖過高(可能原因為雌鼯患有糖尿病,或者飲食內容糖份過高),都容易產下患有白內障的蜜寶寶。
角膜受傷:
由於蜜袋鼯常在樹林間滑行,加上眼睛又大又突,所以不慎發生擦撞時,較易造成眼角膜受傷。(這種情形與眼睛較突的北京狗,巴戈犬類似)
牙結石與牙周病:
雖然蜜袋鼯長著和兔寶寶一般的大門牙,但蜜袋鼯的門牙並不會像嚙齒類動物或兔子一樣不斷的生長。
所以它們不需要磨牙,也不能剪牙,不然整輩子都要像沒牙的老婆婆吃軟性食物了。
常常吃昆蟲類似麵包蟲的話,蛀牙可能性很高,要多注意唷。
腸炎,脫肛:
小型哺乳動物較容易因感染腸炎,(細菌性,寄生蟲性,病毒性等病因)嚴重下痢,脫肛。
也就是說,在肛門外頭,掛著一截紅通通的「肉」。這時需盡快進行醫療行為,免得脫出的腸管發炎,甚至壞死。
肌肉無力,後肢麻疹:
蜜袋鼯可能因缺鈣,缺乏維他命A,E,D等營養,而發生肌肉無力,甚至痙攣,麻痹等病症。
腫瘤:
蜜袋鼯較容易得到淋巴系統的腫瘤疾病。
這類腫瘤可能破壞脾臟,肝臟,腎臟等器官,死亡率不低。
育兒袋發炎,皮膚炎:
因為營養不良,飼養環境衛生差,感染等原因,蜜袋鼯也可能得到皮膚病。
育兒袋也可能因感染細菌或霉菌而發炎。
自殘,創傷:
生活過於無聊,緊迫,飼育環境不佳,夫妻感情失調的蜜袋鼯,可能出現自殘行為。
此外,因為爭奪地盤或伴侶,蜜袋鼯也可能短兵相接。這類咬傷或抓傷的傷口,都需予以治療,且徹底檢討傷亡誘因,並改變飼養方式。
除了自我或被同伴咬傷外,也需提防狗貓等略食者的傷害。
文參考自: